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文工团频道媒体报道-正文
歌者苏红的快意人生
http://www.workercn.cn2013-12-02 11:19:23来源: 全总文工团
分享到:更多

 

歌者苏红的快意人生

在北京市丰台区的方庄住宅小区内,有一处名为“老朋友”的音乐工作室。门面很质朴,没有任何奢华的装潢,只静静地占据着小区的一隅。暮春时节,旁边的花园里有居民栽种花草,有邻居从工作室门前进进出出,一派人间烟火的味道。但就是这处普通的门面里,常常汇聚着京城里的许多明星大腕。因为“老朋友音乐工作室”有一位可亲的主人,她就是本溪的优秀女儿、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以下简称全总文工团)著名歌唱演员苏红。一袭紫色春装的苏红坐在她的音乐工作室里,简洁去雕饰,淡定的目光偶尔投向窗外的春色,乐声淙淙,引她走进往事。

父女两代人的本溪情结

苏红本名刘苏红,“苏红”原是亲人朋友对她的昵称,做了演员之后,“苏红”二字顺其自然地成为她的艺名。

从1987年年初调入全总文工团算起,苏红已经离开本溪25个年头了。然而本溪的山水、本溪的故人仍然在苏红的心里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位置。用苏红自己的话说:本溪给了她最好的艺术启蒙和教育,这块灵秀的黑土地不仅引领她走上了歌唱道路,而且帮助她完成了对社会的认知、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世界观的形成、情感的确认,可以说她人生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抉择都是在本溪完成的。所以苏红对本溪有着一份深刻的赤子之情。

1966年,苏红的父亲刘林图从空军某部转业回到本溪,当时他是空军某部的团长,按照当时的条件,他完全可以留在环境和条件更好的大城市,面对多种选择,刘林图毅然选择了本溪。因为他和本溪有着一份特别的深情。少年的刘林图随父母亲闯关东来到本溪,是本溪这块宽厚的黑土地使一家人过上了安定温饱的日子,因此在刘林图的心中,本溪意味着养育之恩。1945年7月,16岁的刘林图在一位伯父的引领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刘林图作战勇敢、工作努力,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和神枪手。

在苏红的童年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家里总能收到父亲屡获战功的消息。全国解放后,刘林图到了空军部队,当时部队的驻地在江城武汉,苏红就是在那里出生的,5岁时随转业的父亲回到本溪。从小到大,苏红常常听父亲跟讲述小时候在本溪的经历,父亲的一生也许算不上辉煌,但却是成功的一生,而在父亲看来,这一切都是本溪给予的,温饱的岁月、参军的机会以及后来儿女们在本溪的成长,父亲刘林图深深感念着这一切,在他的耳濡目染下,这份情感在苏红的心里扎下了根。所以,苏红对本溪深沉的故乡情,可以说是父女两代人情感的传承和积淀。

“我想唱歌我就唱”的快乐童年

从江城到山城,年幼的苏红很快就爱上了本溪这座山清水秀的城市,她歌唱的天赋就在这快乐的生活里渐渐显现出来。童年的苏红特别喜欢到住在另一个区的爷爷奶奶家去逗留,当时爷爷家里养着两只兔子,苏红可以到屋后的那座小山去打兔草,山坡上总是被绿绿的青草和多彩的野花覆盖着,秀美的风光令人心情舒畅,小小的苏红总是在这个时候情不自禁地放开歌喉,纵情歌唱,她稚嫩甜美的歌声在山坡上久久飘荡。

上学后,老师和同学们很快发现了苏红的歌唱特长。还是在平山小学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快到放学的时间了,一位同学突然对老师说:“让苏红唱首歌吧,她唱歌可好听了!”接着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苏红第一次为全班同学演唱,她唱的是《延安儿女想念毛主席》,尽管她当时很紧张,但老师还是听得入了神,唱完一首歌后,老师鼓励她接着唱,她又连续唱了样板戏《沙家浜》、《我是公社小社员》等,几乎把自己会的曲目都展示了出来,而且表现得流畅自然,富有感染力。从那时候起,每天放学前,老师都会留出10几分钟的时间给苏红唱歌,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就这样苏红能唱歌的消息不胫而走,她很快成了学校宣传队、鼓手队的骨干力量,逐渐成长为校园里的小明星。

班级虽然是个小舞台,但对稚嫩的苏红却是很大的锻炼,她的歌声和表现越发有了韵味,她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张扬。有一次苏红放学后到父亲的单位玩,遇到了父亲的一位同事吴阿姨,苏红甜美的外形、活泼的个性、亮丽的歌喉让吴阿姨眼前一亮,她用心的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小女孩。很快,她把苏红推荐给了一位在文工团工作的亲属,他就是当时文工团著名演员王北辰。王北辰看了苏红的表演后,感觉她是棵舞台上的好苗子,鼓励她有机会一定投考本溪歌舞团。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增加了苏红歌唱的信心,14岁那年,适逢本溪歌舞团招工,苏红凭借亮丽的歌声和本色的表演,成功考取了本溪歌舞团,从此开始了她与汗水鲜花共舞的艺术之路。

蓓蕾初成的山城岁月

14岁的苏红,犹如一块璞玉。她和同一年考取本溪歌舞团的其他几位小演员,成了集体的宝贝。为了让苏红未来的艺术生命绽放得绚丽而又长久,本溪歌舞团为苏红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当时的苏红生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度过变声期,因此不能急功近利地开掘她的潜质,如果保护得当,苏红将会在艺术道理上走得更辽远。带着这样的共识,无论是歌舞团的领导还是团里的导演、老演员,都给苏红以最好的爱护,他们从舞台的基本功开始,对苏红进行精心的培养和打磨。

刚进本溪歌舞团的几年里,苏红跟着舞蹈队练习舞蹈,在歌剧中担任小角色,做歌剧中的伴舞,做群众演员,有台词、身段、形体等多方面的练习,几乎涉猎了舞台上的各个行当。就这样,老导演老演员们以传帮带的形式,给了苏红全面的艺术启蒙和濡养。时隔多年的今天,苏红谈起这段岁月,如数家珍,她甚至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每一个细节,那是因为那段岁月深深地打动和影响着她。

本溪是苏红的摇篮。苏红说,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每听到来自本溪的乡音还倍感亲切,她自己乡音虽改,但乡音背后的乡情没有一丝减退,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世事的磨练后,苏红愈发怀念在本溪那些年度过的温暖的岁月。蔡琴有一首歌,名字叫做《那些人那些事》,苏红一直很喜欢。“推开记忆的门,尘封往事一幕幕……是他和她,陪我度过生命里的淡淡早晨,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一段段奇妙的缘分……”每次听到这首歌,苏红就会想起在本溪经历的那些难忘的往事,特别是舞台上的摔打和成长。几多回忆、几许感念。

1979年,苏红开始在歌舞团担任主要演员,那时候她正值十六、七岁的花样年华,如同原野里的花草,自自然然少有雕琢地生长着,虽然也经过舞台上方方面面的训练,但相对于歌剧主演的完美表演要求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她记得自己主演的第一个剧目是大型歌剧《唐人街的传说》。剧中讲述一个在唐人街上长大的华裔女孩爱上了一个异国青年,她领着男朋友回家见父亲,父亲意外发现这个异国青年竟然是仇敌的儿子,于是强烈反对女儿的选择,父女两人因此发生冲突。父女两人发生争执的一场戏是剧中最重要的情节之一。排练时,扮演父亲的演员王北辰因为身高的问题,在鞋里进行了一点技术处理,演戏时不小心出现一个趔趄,惹得苏红笑了场。这本来是一场哭戏,剧中情节要求不明真相的“女儿”此刻要为了自己的爱情和爸爸据理力争,声泪俱下。可是苏红每次排到这个情节就联想起“父亲”王北辰的那个“趔趄”的动作,于是就会下意识地笑出声来。一时使排练无法进行下去。

当时担任此剧导演的是原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著名导演丁延辰,看着稚气未脱的小演员苏红,丁导演只能使用“激将法”让她入戏,他对着难抑笑声的苏红大声说道:“苏红,你觉得可笑吗?你知道吗?你不是个好演员!好演员该笑的时候要笑,该哭的时候就要哭,你如果哭不出来,你就给我下去!”看着平日里舞台下对自己关爱有加的丁导演严肃的面孔,听着他严厉的话语,苏红一下子就清醒了,她意识到了舞台的严肃性。此刻,一种五味杂陈的情绪涌上心头,说不清楚是羞愧、委屈还是一下子捕捉到了戏中女孩的心理感受,总之,苏红原本上翘的嘴角渐渐变成了裂开的“一”字,她终于哭了!看到苏红的泪水,舞台上的乐队和其他演员,纷纷就位,苏红和其他演员一道一气呵成,排练终于成功了!丁延辰导演严正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此后的200多场演出里,苏红几乎每场都是带着眼泪在演唱。哭是件伤身体的事,同事们很心疼她,劝她不必每场都真哭。但苏红还是坚持场场必哭,因为她坚信观众的眼睛,她相信真挚的表演观众是可以看得到体会得到的。

经过基本功的训练和主演《唐人街传说》的打磨,苏红的舞台表演一天天成熟起来,她先后出演了《小二黑结婚》、《江姐》、《乔老爷奇遇记》、《刘胡兰》、《救救他》等十多部舞台剧中的大小角色,苏红在本溪声名鹊起。此时正值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港台音乐的曲风在内地潜滋暗长,苏红被这种全新的演唱风格吸引了,她开始翻唱港台歌曲,天然的好嗓子加上勤奋,苏红很快成为本溪歌舞团的优秀女声。那时候团里的年度业务考核,她次次稳居榜首。

一颗新星,锋芒初露。

进京学艺破茧成蝶

成功是需要理由的,正如歌曲《真心英雄》中唱到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在每一种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总有一个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一个人内心对未来更高的追求,向上的精神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为向上的精神引领着向上的脚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苏红已经是本溪乃至辽宁省家喻户晓的演员,如果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她也会生活得很好,甚至会更安逸。但年轻的苏红却渴望着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她渴望有机会走出大山,放飞自己的歌声。机缘巧合,一个机会悄悄来到她的身边。

1984年,苏红到北京办事,无意中看到了“谷建芬声乐艺术培训班”招生的消息,苏红知道京城里“星云密布”,并不敢奢望自己能被录取。但她还是悄悄动了心,她怀着朴素的想法,她想象着自己也许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得到谷建芬老师的指点,哪怕仅仅是考量一下自己的程度和实力,也是一种收获啊。就这样苏红带着讨教学习的想法参加了考试。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共计2000多人,能够最终录取的不到10人,而且许多考生已经在京城里小有名气,所以苏红没有太大压力,只是本色地表现自己,然后等待谷建芬老师的“裁决”。谷建芬老师看了苏红的表现后,评价苏红:综合素质不错,就是缺乏一个具体的形象。用专业化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就是缺乏艺术个性。对于谷建芬的评语,苏红心悦诚服,因为那时候她正在翻唱一些港台歌曲,虽然唱的很好听,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等待消息的日子,苏红的心里充满忐忑,一方面有着求艺的渴望,一方面又不敢有过高的奢望。直到录取通知到达她的手里,苏红的心里才停止了纠结,她的内心一时间被感激之情涨满了,她感激命运的眷顾,感激过往岁月里各位师长的关心,更感激谷建芬老师的接纳和认可。

在谷建芬声乐艺术培训班学习的那段日子,对苏红来说是充实而又快乐的。培训班开设了英语、日语、文学、声乐、音乐史、吉他、形体、视唱练耳等课程,由谷建芬、王健、金铁霖、付林等名家执教,无论是学科的安排还是教师阵容,都堪称经典。苏红此前虽然也接受了有益的声乐培训,但像这样系统的学习却是第一次。苏红的艺术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她如饥似渴地吸纳着学校里丰厚的艺术养分。通过对姊妹艺术的学习,她渐渐地体会出歌唱艺术的立体感,歌声中渐渐有了“磁”的气息和感染力,在非专业的听众看来,她的歌中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其实,这就是此前谷建芬老师强调的所谓“艺术个性”。繁忙的学业之余,是与音乐相伴的曼妙生活。苏红至今还保留着多张那个时期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怀抱吉他纵声歌唱,她的身旁是她的同学们,其中有我们后来熟悉的毛阿敏、解晓东等人,苏红漂亮的面孔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从神情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充实、快乐和自信。

告别模仿和翻唱,开始演唱自己的歌曲是苏红蜕变的关键点。在谷建芬声乐艺术培训班里,苏红开始演唱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新歌,演唱前,谷建芬会针对每一首新歌进行认真的讲解,从歌曲的立意,情感的把握,到旋律的理解和处理,几乎是手把手的传授。苏红的综合素质本来就很过硬,再加上努力的学习和谷建芬等名师的悉心指点,她的艺术水准实现了一次飞升。

如果说,在本溪歌舞团时,苏红还是一枝含苞待放的蓓蕾,那么,通过在谷建芬声乐艺术培训班的系统学习,苏红已经是一朵悄然绽放的花朵。这朵花此时还没有大红大紫,那是因为它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

1986,一个不能忽略的年份

结束了谷建芬声乐艺术培训班的学业,苏红回到本溪歌舞团,她一如既往地活跃在本溪的舞台上。经过谷建芬等名师的教授,苏红的舞台表演日臻成熟,舞台上的她犹如一件朴拙的瓷器,散发着自然而又高洁的气息。

弹指间1986年到了。对于中国音乐界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元年。因为这一年集中发生了几件值得纪念的音乐盛事。

那一年的5月9日,全国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在北京举行。由郭峰作曲、陈哲、王健等作词的《让世界充满爱》横空出世,集中展示了中国流行乐坛的整体实力。而崔健作为“独唱演员”第一次走到众人面前,他以一曲《一无所有》,让中国内地拥有了自己的摇滚音乐。

1986年发生的另一个音乐大事件更加让人难忘,那就是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本次比赛第一次设置了通俗唱法奖项,通过比赛推出了多位实力派歌手,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她们稳居着流行歌坛的一线位置。1986年的这次大赛借助电视媒体的传播手段,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而苏红则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颗恒星。

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要经过层层选拔和推荐,当时辽宁省通过省内海选确定推荐苏红等4位歌手参加央视比赛。对于这次比赛,苏红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因为和她同时参赛的许多选手,都已经是全国小有名气的歌唱演员了。所以苏红把参赛的带子寄出去之后,就心无旁骛地回到位于辽宁歌舞团大院的家里休假去了。不巧的是,通知苏红到北京参加复赛的消息恰恰这时候传到了本溪歌舞团。当时的通讯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还没有手机等通讯设施,团里一时和苏红无法取得联系,只好把苏红休假的情况反馈给辽宁电视台,从本溪到沈阳,一时间,大家因找不到苏红而一筹莫展。

与此同时,对比赛情况一无所知的苏红正和爱人焦立克享受着难得的假期。那时正是5月下旬,北国的大地上春意正浓,这天晚上,苏红随爱人焦立克到沈阳中华剧场观看辽宁歌舞团的一场演出。时隔多年,苏红还记得当晚上演的是舞剧《珍珠湖》,因为焦立克在剧中担任主要演员。演出结束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两个年轻人还沉浸在表演和观看舞剧的兴致中,离家还有很远的一段路,两人就从团里的车上下来,决定步行回家。北方暮春的夜晚,温度宜人,两人手牵手边走边谈,尽情享受着被艺术深深浸染的美好光阴。走到辽歌家属院门口时,夫妻俩的说笑声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辽宁电视台当时负责大奖赛工作的工作人员林枢,林枢恰好认识焦立克。他走上前急切地对焦立克说:“你家苏红在哪儿?她获得了复赛资格,大家都在找她哪!”焦立克转过身说:“这就是我家苏红啊!”,“那赶紧去北京吧,明天必须出发,否则就要错过大奖赛复赛报到的最后期限了!”。

得知已经是复赛报到的最后期限,焦立克陪着苏红连夜赶回本溪,到本溪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两个人开始忙碌着收拾行装,整理衣物,迅速赶到本溪火车站。然而当晚开往北京的火车票已经全部售完,按车站的规章制度,苏红只能乘坐第二天的火车走了,但那样她就要错失比赛。苏红无奈之下找到了当晚车站的值班主任,和值班主任述说了自己到北京参赛的紧急情况。当时的苏红是本溪人人喜爱的明星,听说她要去北京参赛,值班主任为她破了一例,开启车门将她送上了火车,并预祝她获大奖为本溪争光。就这样苏红在火车上站了10多个小时,最终按时赶到了北京,有惊无险地参加了复赛,并成功晋级,参加了此后惊心动魄的决赛。

每次回忆起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苏红的脸上总是会荡漾起会心的笑意。在每一次关于1986年比赛的回顾里,苏红从不渲染决赛时激烈的角逐和她取得的成绩,她总是无限温情地想起这些让她温暖一生的插曲,热心的车站值班主任,还有王府井自由市场上低价卖给她裙子的好心的小伙子。

这正是苏红的人生态度,永远带着感恩之心潜行在你我中间。但是时间和过往永远不会因为星星的无语而忽略它的光芒。

1986年6月25日,是苏红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晚上,备受国人瞩目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进行最后的决赛,宽敞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座无虚席,在同一时刻里,全国几乎所有电视机都调到了同一个频道上。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二次举办这样的大奖赛,但是将通俗唱法单列一组参赛,还是首次。经过各地逐级选拔淘汰,全国共有30名歌手进京参赛。经过复赛的竞争,这晚将有15名歌手参加决赛,复赛时苏红总分第一,决赛将会如何呢?

19时40分,决赛开始。按抽签顺序,苏红将第七个登场。苏红知道,今天的比赛强手如林,她将面对韦唯、毛阿敏等实力很强的竞争对手,但多年的舞台经验提醒苏红,越是竞争激烈越要保持内心的镇静,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表现出自己的实力。12位参赛者演唱完毕,苏红最终以高过韦唯0.2分的优势,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专业组的第一名。苏红也成了摘取这顶桂冠的全国第一人。这届比赛,韦唯夺了亚军,毛阿敏得了季军。

著名作曲家王付林这样评价苏红:苏红从艺十几年一直在执著追求,她先美声民歌、后通俗的学艺道路,熔铸了她既不是劲歌狂舞、又不嗲声嗲气的独特风格。在这批歌星中,她的文化素养较高,对音乐有着超人的理解与独到处理。她声音结实,音色甜美敦厚,格调明朗清新,表演风格活泼自然、不矫揉造作,台缘也很好。还是在声乐培训学校学习的时候,著名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就常拿苏红的舞台魅力来说教其他的学生,她对苏红的评价是:舞台上的苏红自然、朴实、热情,一上台就能抓住观众,这是演员的能力。在半决赛中给苏红打了最高分的评委李谷一评价苏红是气质和内在素质结合的最好的青春型歌手。

6月25日这一夜,苏红几乎彻夜未眠,泪水伴随着往事不断地涌上心间,成功的喜悦,奋斗的辛酸,师恩的感念,亲人的挂牵……在她繁复的思绪里,一位位恩师的脸庞在她心头闪过,其中有她的第一位声乐老师——原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后来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声乐系主任的程浩,还有在沈阳音乐学院进修时给她悉心指导的王亚南、郑肃兰,更有引领她登堂入室的谷建芬……她知道自己的奖杯里,蕴含着太多的关爱。

苏红的获奖引起了当时国内流行乐坛的强烈震撼。苏红和她的《我多想唱》、《三月三》一时间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里,都注定会有那样的一些年代,它确定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成为记忆里最为刻骨铭心的永恒。对于苏红来说,1986年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因为苏红的人生轨迹从这一年开始发生改变,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踏上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艺术道路,她的歌声将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心在基层走,歌在低处飞

1987年年初,苏红离开本溪歌舞团,调入全总文工团。在关注她的本溪人的眼里,苏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除了在“心连心艺术团”组织的一些重大演出中,人们可以偶尔看到苏红的靓丽身影外,几乎很难捕捉到苏红的消息。提起苏红,本溪人询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苏红这些年在忙些什么?她过得好吗?

事实上,苏红从未离开过喜爱她的观众,只是她把歌声送给了更需要歌声的地方。调入全总文工团后,她开始了在全国各地下基层演出的职业生涯。从1987年到1989年的几年间,苏红平均每年随团到各地演出300多场,高峰时一天要演出4、5场。一年只有365天,300多场的演出意味着什么样的强度,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故人思念她的时候,她正深入基层,为那些厂矿企业的工人,为田间地头的农友用情歌唱。

苏红说:“每一次下基层演出,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净化,灵魂得到一次升华。”那是因为在厂房在车间里,她每每都能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情感,那是在炫目华丽的舞台上体会不到的温暖,那是一份歌者和听者心与心的交融和爱护,这温暖渐渐成了苏红的人生底色。苏红知道,对于那些常年工作在基层的工人来说,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党和政府带来的问候和温暖,仿佛枯燥的生活里有了新的希望。就因为这份懂得,苏红每次演出都倾尽全力、全心全意。

苏红至今还记得,在本溪时丁延辰导演的一句教诲:戏也许是老的,但每一次演出面对的观众都是新鲜的!这句话一直铭记在苏红的心中,无论是在华彩炫目的央视舞台还是在偏远的厂矿,苏红都是怀着这样的一份理念面对着她的观众,渐渐地,这成为了她内心的一种坚持。

有一次,全总文工团去“冰冻三尺”的大庆演出。工人们顾不得吃饭,提前几个小时爬在井架上等候。演出时,气温低到鼻涕流下来就能立刻结冰的程度,工人们将自己的手套摘下来给演员们戴,感动得苏红噙着泪在井台上为石油工人连唱了五六首歌。还有一次,苏红赴山西煤矿慰问演出。“三伏天”的地表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主办方给每位演员准备了草帽、墨镜,煤矿工人提前两个小时进场等待。苏红十分珍惜观众对自己的厚爱,坚持不戴草帽和墨镜上场演唱。煤矿工人们被苏红感动了,自发用自己的身体和高举的草帽搭起一道道人墙,为演员遮挡住阳光的暴晒,面对这样的温暖和呵护,苏红禁不住感动得又一次落泪。这些年,这样的感动太多了。苏红说,记忆是有惯性的,这样的记忆太多了,她的内心被堆积得越来越丰盈。

如果悲观地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定位为“追名逐利”的时代,也许有些主观,但是“利字为先”确实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像苏红这样还在强调内心和责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她的坚守甚至成为了文艺圈里一道不寻常的风景。多年来经常有人有意无意地向苏红寻问:“怎么很少看见你走穴?你就不缺钱吗?”对于这样的疑问,苏红的回答历来很低调,她的解释也很平实:“个人有个人的情况,目前来说,我是全总调来的,为全总效力,是我的责任。当然我也有判断力,也知道钱有用,但可以适当看淡一些,因为有些东西对人的影响比金钱更重要更长久。”

1990年的时候,有一次她随团到河南演出,演出间隙,一位当地老板拿着一皮包钱到文工团驻扎地来找苏红,请她出去演出。当时信用卡的使用还没有普及,一大包钱就那样醒目地放在苏红面前,写满诱惑,苏红还是婉拒了,选择了随团参加集体的演出。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团里的领导渐渐读懂了苏红,并且因为懂得而欣赏,那些年里,团长在全团大会上经常说:“苏红为了团里的工作,失去了一套四室一厅的房子,外加两部轿车!”

在苏红看来,来自基层观众的感动,还有集体的温情,远比个人的得失更重要。苏红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调入全总文工团时,团里给予她的一切,三室一厅的住房让她在陌生的北京有了一处温暖的家园,有了一份稳定的新生活。她对全总文工团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

苏红是一个在传统教育的语境里成长起来的人,对于集体有着一份深入骨髓的责任心,这份责任心与她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当年她就是在本溪文工团的大家庭里被呵护着成长起来的,到了北京,她又随时感受着全总文工团对她的关爱。她一直认为,为集体效力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事情,只要团里有演出任务,苏红从来都是无条件的服从。有一年演出任务特别多,全年大概演出了370多场,高峰时一天要演出4、5场,紧张的演出和快节奏生活严重透支了苏红的健康,她患上了顽固的过敏性鼻炎和咽喉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在歌唱事业上的发展。提起这些,苏红也只是淡淡地,没有丝毫悔意,因为她所做的一切正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多年以来,正是带着对全总文工团的热爱,带着对基层工人的感情,苏红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许许多多的厂矿企业,用歌声表达着自己对事业、对生活、对职工们的感情。她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全国观众和职工的认可。1987年苏红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听众喜爱的“噶林杯”歌唱演员大奖、1988年《小小的我》专辑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金盒带奖、1989年获全国新时期十大金星之一。她参加了1987年、1989年、1990年、1996年四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8年,她的单曲《老朋友》获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年度十大金曲奖,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同时,苏红还是全国中直青联常委,曾连任两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站在不同的人生立场,对得与失总会有不同的考量,苏红并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面对基层工友质朴的眼神,面对同事们的认可,她收获了内心的丰富,她情愿坚守这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收获。

“老朋友”延伸人生梦想

经过时光的淘洗,岁月的历练,如今的苏红在阳光和热情里,多了一份从容和豁达,她认真地履行着自己在团里和社会上的各种职责,遇到团里的重大演出,只要有需求,她还是一马当先。在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的那些年,她尽心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注意倾听民间的呼声,年年拿出自己的议案。同时,作为资深的歌唱演员,她还经常性地担任各种赛事的评委,档期一个接着一个。在歌曲《我多想唱》中,苏红唱到: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在现实生活中,苏红同样是个懂得经营生活经营内心的人。

工作虽然忙碌,但是苏红已经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自己的生活,她一边认真打理自己的工作,一边延续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对于音乐,苏红始终有着一份执著的追求,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演唱日臻成熟。年轻的时候,歌声里透着甜蜜、阳光和热情,而走过了世事,理解了人生之后,苏红的歌声中多了一种东西,那就是:深刻。对苏红来说,音乐不是手段,也不是桥梁,而是心灵的归属。和中国流行音乐一起成长起来的苏红,对流行音乐的发展有自己的心得,她认为目前的流行音乐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还要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因为民族的东西更有生命力。

2004年,苏红力邀圈内的几位好友组建了“老朋友音乐工作室”,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加盟者就是为田震谱写成名曲《最后时刻》的著名作曲家董兴东,以“老朋友”命名,是因为工作室缘起于朋友间的共同志趣和共同的音乐理念。圈内圈外,苏红都是有名的“好人缘”,朋友们对她有个共同的评价:真挚宽厚。在航天部工作的杨斌先生是苏红相处多年的老朋友,他说苏红不端架子、没有计较、热心助人,总是那么不温不火,平和之极,所以在京城里苏红的朋友很多。杨先生的话容易让人联想到“海纳百川”这样的词汇,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老朋友音乐工作室常常高朋满座。

作为一个音乐人,苏红对社会生活有着一份敏锐的关注,特别是常年为基层演唱的经历,使她和普通民众始终保持着心理上的联络,她习惯了以一颗柔软的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那些直抵她内心的触动常常化作音乐的灵感,音乐工作室因而新作频出。在苏红的音乐里,鲜有情感的呻吟,多是对真善美质朴的倾述和呼唤。几年来,老朋友音乐工作室为阎维文、孙楠、李杰等圈内大腕们创作录制了近百首歌曲,其中孙楠为万人长跑项目演唱的奥运歌曲《快乐奔跑》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作曲、配器和录音。谷建芬老师也经常光顾老朋友工作室,从声乐艺术的角度对工作室的发展给予指导和支持。

在老朋友音乐工作室里,苏红浓浓的思乡情也得到了寄托和宣泄,她和她的团队几年来共为家乡本溪创作了10几首歌,其中包括《本溪,你好吗?》、《枫叶本色》、《常联系》、《多情山水多情人》、《慈善之歌》等,深情的歌声,诠释了苏红对本溪的爱恋,也让更多的人因此而认识了山清水秀的本溪。

和”老朋友音乐工作室”一墙之隔,是苏红组建的“老朋友球友团”,这是一个朋友间松而不散的组织。苏红每周都会有几天在这里打乒乓球,和她一起打球的球友有两个共同特点:热爱音乐,热爱运动。正因为有这份共同的情趣,这些球友逐渐都成了苏红生活中的朋友,彼此间有个大事小情,只要招呼一声,都会力所能及地尽朋友之力。

苏红和乒乓球这项运动结缘,说起来很偶然。从前的苏红并不会打球,她患上过敏性的鼻炎和咽喉炎之后,多方求医,都没有效果。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蔡猛是苏红的好朋友,他鼓励苏红通过运动治疗,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打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对场地和时间的要求相对便捷,就这样苏红开始了尝试,并逐渐热爱上了这项运动,渐渐地,苏红的气色好了起来,也很少患感冒了,体质明显增强,苏红的身上多了一份健康的美。多年不见的朋友见到苏红,会发现,本来无情的时光在她的身上却是有情的,时间的刻刀好像单单忘记了她,岁月流转,苏红依旧年轻漂亮。

老朋友音乐工作室和老朋友球友团,可以说是苏红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朋友+音乐+健康。它们不但延伸着苏红的音乐梦想,也在丰满和延伸着苏红的人生梦想。

本溪,你好吗?

“还是这片热土那座山城,夜夜在我梦里出现,青山绿水的身影近在眼前,亲朋老友让我时常挂念。我的故乡本溪你好吗?朝思暮想我们重逢在今天……”,这是苏红在《本溪,你好吗?》那首歌曲中唱出的心声。这不是艺术的渲染,了解苏红的人都知道,苏红对本溪真的拥有一份深沉的赤子情怀,对苏红来说,本溪是她的父母之邦,就连她的网名都是与本溪形象密切关联的 “枫叶”,这其中的感情不言自明。十月出生的苏红有着枫叶一般的热情,对亲人朋友如此,对家乡更是心怀火样的赤诚。 “本溪,你好吗?”是苏红深藏于心底的问候。

本溪市文联主席于凌波认识苏红20多年了,在他眼里,苏红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乡,苏红总是倾其所能。1988年的时候,于凌波主席正担任本溪电视台的文艺部主任。那一年适逢本溪解放40周年,本溪电视台决定拍摄一部高水准的反映本溪解放40年发展历程的文艺专题片,专题片采用歌曲、讲述、电视短剧等形式展示本溪40年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选题,并为此拨了5万元拍摄资金。

有了创意,有了剧本,也有了市领导的支持,最大的难题是请演员。按照专题片的整体策划和创作思路,对演员阵容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作为一级地方台,与全国知名演员的联系几乎是不存在的。就在这个紧急的关头,时任本溪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于凌波找到了刚刚调入全总文工团的苏红,请她帮忙。苏红了解情况后,一口应承下来。在她的协调帮助下,本溪电视台请来了阎维文、王刚、郁钧剑、蔡国庆、孙国庆、卢秀梅等著名演员,阵容可谓豪华。当时还没有电脑合成技术,许多画面都需要这些演员深入到本溪来拍摄,然后再借用中央电台的录音棚进行录音,对这些演员来说,强度大时间长,但他们始终没有怨言,演出结束后,每人只象征性地收下了200元的劳务费。在这次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令于凌波心存敬意,那就是著名词作家张藜,他是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的词作者,并因这部剧而蜚声乐坛。1988年的张藜已经是全国炙手可热的词作家,他当时一首歌词的稿费应该在2000元左右,但在这个专题片里,他共创作了《大山一样的奉献》等16首歌词,共计只收了2000元的稿费,相当于平时的一首歌。这些演员和名家之所以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是因为他们对本溪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而是被苏红的故乡情所感动,情愿为她友情奉献。后来这部名为《金色生辰》的电视专题片顺利完成拍摄和制作,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很多人通过《金色生辰》这部片子认识了本溪,而于凌波和《金色生辰》的其他主创人员则深深地记下了苏红为家乡所做的一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故乡情。苏红不但把这份深情放在心上,更放在实践里。

多年来,本溪举办的历届枫叶节,只有邀请她回来,苏红从不推辞,演出再多再重要,她都决然推掉,然后按照市里活动安排的日程准时到位,而且总是主动提出不收取演出酬劳。2009年,本溪慈善总会成立10周年,我市举办名为《爱的阳光》的主题慈善晚会,邀请苏红参加,苏红不但提出免费出演,还充分利用自己“老朋友音乐工作室”的资源优势,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了《慈善之歌》,并且在晚会上倾情演唱。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和接待方对苏红的质朴大气称赞有加。

慈善是个温暖的过程

苏红是个有爱的人,而且是大爱。因为她的爱不仅给了亲人朋友和故土,她还把爱播撒在更广阔的地方。

由于多年坚持在基层演出,苏红的双脚一直踏实地站在大地之上。在相对落后的山区,在最偏远的矿区企业,她看到了太多质朴的眼神,也看到了太多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曾说过的,记忆是有惯性的。这种对基层民众的关注渐渐成了苏红的一种心理习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苏红随团到广西演出,遇到当地受灾,苏红率先将身上仅有的200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在她的带动下,全团共捐了4万元,这在当年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2003年“非典”期间,苏红出资录制了《温暖人间》、《感受祖国》等歌曲,并赴一线慰问医护人员。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后,苏红倍受鼓舞,她请人立即创作了《老大哥》等歌曲,用歌声盛赞新一代的创业者,表达了她的崇敬之情,这首歌曲后来还获得了广电部颁发的中国原创歌曲政府奖和中国人口文化奖,在“神州颂”文艺晚会上,苏红还深情演唱了这首歌。2005年,河北地区受灾,她买了一汽车军用棉衣棉被、绒衣绒裤送往灾区。2005年,国家多部委共同举办以“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为主题的《红丝带》专场演出活动,苏红演唱了老朋友工作室为这一主题创作的作品《为爱加油》,在活动中,苏红还被全总授予“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形象大使”。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苏红带着《我把真情送给你》、《慰籍》等歌曲,先后去了汶川、北川、德阳等地捐款捐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作为奥运志愿者,创作并演出了《最美时刻>>和<<你在我生命里>>等歌曲。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慈善和公益无非是个加分项,不过是体现一下境界的事。苏红不这样认为,她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慈善和公益是个快乐的过程。她希望能够亲力亲为。2005年河北受灾,她亲自到武警总部购买的棉衣棉裤和被褥,然后亲自联系车辆将这些军用物资送到灾区一线,在慰问现场,她又买了许多文具送给灾区的孩子。很多朋友看到她忙碌,因心疼和不解而责怪她:捐点钱多省事,犯得上这么辛苦吗?苏红理解朋友们的说法,却不认同。她觉得对灾区来说,能够立刻派上用场的物资是最重要的,而对灾区的灾民来说,面对面的支持更有温度更有意义,何况亲力亲为的行动还能带动更多的人。

对苏红来说,慈善是个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的过程,面临困境的人在她的帮助里获得新的希望,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不断成长。

如果幸福像花,请让它绽放

铅华洗尽,每个人的家门内都有一份真实的生活。苏红也不例外。

苏红是个幸福的人,无论是年少时的大家庭,还是婚后的小家庭,她所得到的都是一份温暖、稳定、呵护、包容的生活。特别是走过了世事,年龄渐长,苏红更加感念自己的幸运。和大多数的演员相比,苏红的从艺道路可谓顺风顺水,10几岁入行,幸遇多位名师教诲,20几岁就获得全国大奖。这些成就除了她的天赋和个人努力外,我们还必须承认一种事实,那就是:幸运。很多人想在苏红的宽和、热情和仁爱中寻找答案,答案或许就在这里,苏红成长在一个有爱的环境里,一个被爱滋养的人更懂得施人以爱。

今天的苏红除了达观和从容外,更参透了人生的真谛。2010年5月,苏红的父亲去世了。虽然老人家以高龄仙逝,但一生和顺的苏红还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历来善于调整心态的苏红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伤痛。她突然明白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自己是有期的相聚,他们可以骤然离去,而她对此无能为力。这个残酷的事实使苏红一下子惊醒了,让她更加珍视手心里的幸福。

作为一个女人,苏红认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是找到了一生的挚爱。

苏红的爱人焦立克在全总文工团任舞蹈编导和演员,在业内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还是在本溪歌舞团工作期间,焦立克凭借《碧血丹心》、《山乡红花》、《再见吧,妈妈》等剧目,多次获得优秀表演奖,在辽宁歌舞团时,他在《珍珠湖》中担任主要角色,并获得辽宁省舞蹈大赛成年组二等奖。到全总文工团工作之后,焦立克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打开,他的舞蹈作品先后获得法国民间舞蹈比赛金奖、意大利民间艺术节大奖。然而为了支持苏红的歌唱事业,让她毫无后顾之忧地释放自己的才华,焦立克这个极具潜力的艺术家几乎承担起全部的家庭事物,20几年如一日,苏红一直被焦立克呵护着。提起那些细细密密的往事,苏红常常感动得泪水涟涟。

苏红刚到北京的那些年,是她演出任务最多最繁忙的时候,出差演出几乎是她的生活常态,就像人们常常形容的,家倒像是她的临时旅馆。难得有时间呆在北京的时候,苏红也被各种事情缠绕着。有时候晚上随团演出后,还要连夜赶到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常常深夜才能返回家,她家当时住在海淀区双榆树一座14楼的高层里,焦立克每次都在楼下等着她,午夜时分,电梯早就停运了,焦立克就陪着她爬楼梯回家,风雨无阻。回家后,马上给她端上准备好的宵夜。有一次两人回到家,已经是下半夜2点钟了,焦立克望着疲惫的苏红问:“你饿吗?想吃啥?我给你做。”累了一天的苏红当时已经十分困倦,哪里还有食欲。她随口说:“很长时间没有吃饺子了。”听到这话,焦立克马上返回厨房剁馅和面,一个人忙活着。饺子包好了,苏红早就带着疲倦进入了梦乡。焦立克心疼地看着苏红,不忍惊醒她,只能爱怜地在身边静静地陪着。

年轻的时候,苏红对焦立克为她所做的一切,也心存感激,但并没有过多的思量,仿佛一切都是自然天成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红日渐成熟,特别是当她看到那些短暂的来不及等待的情感时,她越发体会到了焦立克带给她的巨大的幸福,那是一份恒久的没有条件的守候,家在她心里的分量开始加重。她开始更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日程,特别是有了女儿之后,苏红总是想方设法抽出时间陪伴女儿和丈夫。今年10岁的女儿和小时候的苏红一样漂亮活泼、能歌善舞,给了苏红夫妇最大的慰藉。她经常和焦立克畅想着未来的生活,等到不忙的时候,两个人要一起去爬山去看日出,就像那些普通的老夫老妻一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她要把过去欠下焦立克的时间都还给他,给他一个人唱歌。

或许幸福真的就像花期,有盛放的恣肆,也有偶尔的凋落。这几年,苏红幸福的人生里,多了一些沉重的负荷。先是父亲的离去,让她难抑悲伤。去年秋天,丈夫焦立克又患上了重病,那个山一样一直给苏红依靠的男人突然变得虚弱了,苏红有时甚至难以置信,这段时间,她感觉生命就像一个谜团。有时候,她看着病中的焦立克,希望这是谁在和她开着并无恶意的玩笑,她期待玩笑过后,那个精力充沛的健康的焦立克还会爽爽朗朗地重现,牵着她的手去看日出。

这个春天,原本快乐无忧的苏红多了一份沉重和忧虑,焦立克住院治疗的日子里,她悉心陪护在床前,家人怕她累垮身体,劝她回家休息一晚。那晚,她恍然间醒来,没有焦立克的房子显得无比空旷。两个人从青葱岁月相守到今天的人到中年,温暖的往事一时间涌上心头,苏红含着泪写下一首歌《谢谢我的爱人》,这首歌现在已经录制好了,只是怕重病中的焦立克听到了受到情绪影响,还没有唱给他听。苏红期待焦立克身体复原的时候,再郑重地把自己的心声唱给焦立克听。

春天来了,到野外踏青、到外地旅游聚会的邀约纷至沓来,只要是焦立克不能做的,苏红都一一推掉了,她要专心地照顾焦立克。因为,无论外面的风光如何动人,终抵不过亲人相守带来的幸福!如果幸福真的像花,愿焦立克早日康复,愿苏红的人生之花在经历了短暂的磨折之后,依然盛放!

后记:这是2011年春天的一次专访。结束采访一个月后,记者突然收到苏红的告知性短信。亲人的泪水和朋友的祈愿终究没有挽留住焦立克离去的脚步。2011年5月28日晚上,焦立克因肝癌医治无效,带着对妻女的牵挂和对世界的眷恋永远离开了人间,留给苏红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思念。苏红写下的那首《谢谢我的爱人》,焦立克是否听到了?记者没敢问起,为的是不去触碰苏红流血的心口。惟愿无情的岁月能够以有情的痕迹抚平苏红内心的伤痛,让她重拾乐观和坚强,因为生命之旅终将继续。

经霜红叶色愈浓,愿苏红的人生像家乡的枫叶,经历岁月的打磨后,依旧能够焕发出更加灿然的华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6号  邮编:100009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